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
在返航途中,刘玉堤低头一看,瞬间感到脊背一阵寒意——云层下竟然有数十架敌机,个个眼神凶狠,正盯着清川江的方向。他该怎么办?是独自迎战,还是尽快撤退?
刘玉堤,河北沧县人,1923年出生。15岁时,他背起破布包加入了八路军,成为了一名通信员和警卫员。没人能想到,这个年轻小伙子会飞上蓝天,与美国空军在空中对决。
展开剩余86%1946年,部队选派刘玉堤前往东北老航校学习飞行。那时的训练条件异常艰苦,学校位于深山沟里,晚上寒冷得连水碗都结冰,白天上课时,他常常因为饥饿而头晕目眩。很多学员因身体无法承受而逃回家或生病倒下,但刘玉堤坚持了下来。即使感染了疟疾,他仍旧头上捂着热水袋,腰间绑着绳子握住飞机驾驶杆,依旧按时完成飞行训练。所用的教练机来自苏联,操作复杂且飞行颠簸。教官只会口头命令,从不容忍学员的任何懒散。经过几年的坚持,刘玉堤不仅学得迅速,还成为了飞行的佼佼者。
新中国成立后,刘玉堤成为最早一批能够驾驶喷气式飞机的飞行员之一。1951年11月,他被任命为空三师七团一大队大队长,驾驶米格-15战机,这种刚从苏联引进的战机速度快、射击威力大。然而,中国飞行员的喷气训练时间平均不到200小时,远远落后于美军的1000小时。正值朝鲜战争的白热化阶段,美军的F-84和F-86频频轰炸中线补给线,给志愿军的地面部队带来极大困扰。
1951年11月10日,刘玉堤首次带队与美军展开空战。刚进入空域,雷达便报告敌机F-84出现,他立刻下令俯冲追击。由于是第一次面对敌机,刘玉堤紧张得提前在800米时就开火,结果子弹全都打空,甚至连擦边都没击中。然而他没有放弃,再次拉近距离,飞到200米时重新扣动扳机,这次准确命中,敌机起火并翻滚着掉入山沟。他紧盯着那架飞机直至确认其坠落,成功击落了敌机。
但就在他以为情况好转时,僚机突然失联,空中一片杂音,地面指挥也无法联系。刘玉堤在单机飞行时心中有个清晰的念头——敌人太强,必须改变作战方式。
到了1951年11月23日,这场艰苦的空战才真正开始。当天早晨,空三师出动24架米格-15升空,刘玉堤再次担任领队。飞行途中,天气良好,阳光透过云层,气氛紧张而沉静。当他们飞到鸭绿江附近,突然遭遇美军116架飞机组成的庞大编队,敌方主要是F-84战机,还有F-86进行护航。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,刘玉堤毫不犹豫地指挥队员展开战斗,他成功用两次压尾机动,击落了两架F-84。
然而,战斗还未结束,油量警报响起。米格-15的燃油本就不充裕,现在的油量只够返回一次,地面指挥也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。就在返航途中,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。
清川江上空,刘玉堤低头一看,突然发现云层下藏着密密麻麻的敌机,少说也有五十架之多,F-84和F-86混编,正在以“口袋形”战术缓慢向东北方向移动。那一刻,他的脊背一阵凉意袭来——敌机竟然已经埋伏在返航路线上!如果继续返航,24架米格-15极可能毫无还手之力,甚至连自保的机会都没有。
他迅速做出判断:对方队形松散,部分敌机可能正在返航,并未完全做好战斗准备。刘玉堤心里一清二楚——不能错过这次机会,他决定与敌机决一死战。
在高空盘旋一圈后,刘玉堤决定迅速接敌,他挑选了敌阵中的一个漏洞,瞄准两架飞得最松的F-84。没有任何犹豫,他迅速俯冲,借着速度与高度的优势,精准锁定目标,在150米的距离时毫不犹豫地开火。37毫米航炮的炮弹穿过敌机尾焰,击中了右侧飞机的尾翼,瞬间引发火光,敌机翻滚着向下掉落。
但就在此时,一块金属碎片击中了他的驾驶舱护板,剧烈震动让他眼冒金星。低头一看,仪表盘已经受损,腿边的油箱开始渗油,飞行员的直觉告诉他——中弹了。
尽管如此,他依然保持冷静,迅速调整飞行方向,利用云层和高低差甩掉了敌机追击。随着战机继续穿梭于云层中,刘玉堤再次对敌展开攻击,在不到30秒的时间里,他先后击落两架敌机,摧毁了F-86战斗机。
最终,敌军无法有效反应,刘玉堤凭借高空爬升的优势脱离了敌机的包围圈。尽管油量即将耗尽,他依然凭借毅力飞行,并成功滑翔到浪头机场。在机场上空,他利用剩余的燃油进行了最后一圈的盘旋,顺利着陆。机身剧烈晃动,刹车时擦出了火花,飞行员的心脏剧烈跳动,但飞机终于安全停下。
下飞机时,地勤人员检查发现,飞行员驾驶舱护板破损,仪表盘受损,油箱几乎见底,只有三勺燃油。根据空中和地面的情报,刘玉堤单机击落四架敌机,创下了志愿军空军历史上的单次喷气式空战击落敌机最多记录。
这场空战的历史意义深远,美军在事后简报中称,遇到了一位“能隐身的中国飞行员”,这种敌机在他们的机群中“穿梭如鬼影”。国内的飞行员们则为他取了个外号:“空中拼刺刀”,这不仅是因为他在150米的距离上开火,更因为这场空战仿佛是一场生死搏斗。
发布于:天津市